如今,甚至连主流市场也有亚洲食材。现居洛杉矶的泰根经常从拉尔夫(Ralph’s)的泰国区购买基本食材,比如鱼露、棕榈糖和咖喱酱。尽管如此,她还是会去99 Ranch购买椰奶、整只菠萝蜜,最重要的是,买散装的大蒜——“一大袋,我可以用好几个月。”
对于亚裔美国人来说,大蒜是一个迫切的问题:32岁的扎纳在《在H Mart哭泣》中写道,这家店是“唯一一个能找到一大桶去皮大蒜的地方,因为它是唯一一个真正了解你的族群所吃的食物需要多少大蒜的地方”。
两名顾客在浏览土豆芝士“玉米热狗”(实际上是鱼饼)。 Lanna Apisukh for The New York Times
但是,51岁的梅赫万·伊拉尼(Meherwan Irani),北卡罗来纳州阿什维尔和亚特兰大的Chai Pani餐厅的主厨说,在全食超市买印度奶酪和草饲酥油时,你会总觉得少了点什么。他说,你怀念那种文化沉浸感,“一种浸入其中的感觉和开阔的视野。”
“印度杂货店不仅仅是一种便利店——它还是一座寺庙,”他说。“你可以在里面滋养灵魂。进去汲取能量。”
在2月份首播的电视特别节目《卢达不会做饭》(Luda Can’t Cook)里,伊拉尼带着说唱歌手卢达克里斯(Ludacris)去了亚特兰大的一家印度超市Cherians。以前伊拉尼得在健康食品店寻找孜然和姜黄等香料;如今,在布满豆蔻荚和干芒果的粗麻袋围绕下,他告诉卢达克里斯,“这是我的房子。”
52岁的作家李敏金(Min Jin Lee)还记得1980年代在曼哈顿韩国城工作的人对H Mart有多么重要,当时它还叫韩亚龙,“它很小,过道几乎没地方让你通过,”她说。(后来它搬到了西32街对面一个更大的地方。)她的父母在附近开了一家珠宝批发店,在这家店购买便宜但分量很大的午餐盒,里面会有汤和米饭。
她认为,这家店的现代形式对第二代和第三代韩裔美国人来说是一种福音,其中包括数以千计在韩国出生、由美国白人父母抚养长大的被收养者,他们“想要找到与家庭食物的某种联系,”她说。“没有一个守门人可以决定谁能进来或者让谁出去。”
2008年皇后区法拉盛北部大道上一家H Mart的图片,这个社区从1980年代开始有韩国移民定居。 Courtesy of H Mart
马昂基在2008年搬到曼哈顿,她的大部分食材都是在皇后区法拉盛的H Mart买的。(如今她都是步行去韩国城。)为了省钱,她会带上自己的购物车,背个空背包,坐地铁,然后步行20分钟。
“一到那里,我的心就怦怦直跳,”她说。在回家的路上,她会在一个烧烤摊停下来喝点烧酒。“喝醉再回家来,”她笑着说。
有时候,当她在H Mart的时候,她在YouTube上的500多万订阅者中会有人认出并叫住她。那些要求建议或拍照的大多不是韩国人。但是,她说,也有“老年女性走过来对我说,‘我什么都不记得了,我很早以前就离开韩国了。’”
最近,随着针对亚裔的暴力事件增多,她的粉丝一直在给她发信息:“马昂基,这些天我很担心你。”
这是一个悖论:当美国人前所未有地接受亚洲文化(至少是以最容易接受的形式——吃拉面、喝印度茶、迷恋韩国流行组合BTS)的时候,反亚裔情绪正在增长。曝光的增加带来了风险。
对于李敏金来说,这使得H Mart成为一种安慰。“我喜欢去那里,因为我在那里感觉很好,”她说。“针对我的社区充满了仇恨,在这样的背景下,看到我的文化的一部分受到重视——这很特别。”